![]() |
||
|
||
返回首页 | ||
威廉姆森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请仪式暨学术演讲会举办 |
||
奥利弗·威廉姆森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请仪式暨学术演讲会举办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历史回顾(以及通向诺贝尔奖之路) 6月29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受聘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发表了题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历史回顾(以及通向诺贝尔奖之路)”的演讲,并参加了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高端论坛。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左一)为威廉姆森教授颁发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 名誉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演讲会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钱颖一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为威廉姆森教授颁发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李宇红副处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宁向东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威廉姆森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此次学术演讲会上,威廉姆森教授对交易成本经济学进行了历史回顾。威廉姆森教授不仅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讲述了他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以自己在获得诺贝尔奖路上的曲折经历来鼓励清华学生。 随后的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高端论坛邀请到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担任论坛嘉宾,他与钱颖一院长、威廉姆森教授共同探讨了未来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宁向东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宁高宁董事长说,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于中国的企业发展确实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他对此深有体会。宁高宁认为,一旦企业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资产配置、战略布局等方面必将面临各式各样的新困难,公司组织结构也会进入到相对比较分割的阶段,公司内部“小团体”的利益将变得日益对立。如果继续下去,就会进入价值链中的“非利润区”,资产配置也会出现极大的浪费。 威廉姆森教授在清华经管学院演讲 对此,威廉姆森也表示赞同。他以一个汽车制造厂的实例说明,企业并非“越大越好”,产业链也并不是“越长越好”。有时利用外部资源,舍弃厂商内部解决方案,通过市场上供应商相互竞争,反而更有效率,更符合资本配置的充分优化目标。 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高端论坛
奥利弗·威廉姆森简介 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生于1932年9月27日,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威廉姆森教授于195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又于1963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3至1965年,威廉姆森教授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教;1965至1983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1983至1988年,在耶鲁大学任教。1988年起,威廉姆森教授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任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合聘教授。 2009年,威廉姆森教授与埃莉诺·奥斯特洛姆(Elinor Ostrom)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为“他在经济治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威廉姆森教授目前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 威廉姆森教授的学术贡献尤以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在组织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上的交叉创新,使得新制度经济学逐步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有重要影响的领域。 威廉姆森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1964年的《自主行为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1974年的《公司控制与商业行为》(Corporate Control and Business Behavior),1975年的《市场与科层制》(Markets and Hierarchies),1985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和1996年的《治理机制》(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