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电子简讯 2011年5月 总第十二期
返回首页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走进清华经管学院课堂

    2011518日,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来到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课程“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本学期第十二次课的课堂,为在场师生带来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首位嘉宾讲师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政治哲学,并以共同体主义观点著称。他最广为人知的,是在哈佛大学教授二十年的“正义”课。这门课面向本科生,是哈佛大学参与度最高的课程之一,已经有一万五千名学生参与其中。课上,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从道德与伦理困境等话题入手,引学生发散讨论。这门课也是哈佛大学首门线上开放课,上线后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授课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由杨斌教授于2002年开创的一门本科生课程。从9字班本科生起,这门课与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和中外艺术史一起构成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组。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课前的致辞中提到,这门课程是经管学院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引起大家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这是课程第一次引进嘉宾讲师。

    钱颖一院长说:“这门课迈出了勇敢的,历史性的一步。我相信这门课程在中国大学中史无前例。它是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堂课,更引领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钱颖一院长致辞

忠诚的美德与普遍道德准则:如何抉择?

     这次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整堂课主要围绕着“对自己所处群体的忠诚与其中的道德选择”而展开,主要讨论忠诚这一美德与道德准则冲突时人们应何去何从。其授课方式与其在哈佛的教学方式相似: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大家做出选择并追问选择背后的动机。教授和在场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互动,同学们也从这些问答和思辨中获益良多。

    本堂课的讨论话题从对家人的忠诚和可能面临的道德困境开始。甫一开始,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便举了一个美国政治家、教育家威廉·鲍哲袒护杀人凶手兄弟的事例,向同学们问道:“如果你的亲兄弟是一个杀人凶手,你会不会告发他?为什么?”在场同学积极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也针对每个同学的回答,不断抛出更深入的问题,同时他还会让意见不同的同学起立辩论。话题虽然严肃,但桑德尔教授幽默风趣的表达不时引起整场笑声。

桑德尔教授与同学互动

   不待得出结论,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便话锋一转。“如果这个兄弟没有杀人,只是在入学考试时作弊,你会不会揭发他?”情境的变化使部分同学“倒戈”,认为自己会揭发杀人罪,但愿意维护家庭成员,不会揭发危害较小的作弊行为。

    讨论完对家人的忠诚后,桑德尔教授又继续将话题推进到对公司的忠诚、对学校的忠诚,最后还讨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为什么对国家忠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爱国主义到底是独立的还是衍生的?”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沉思。这些不同的群体中不同的道德选择也引发了大家对个人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以及相关选择道德正当性的审视。

    最后,桑德尔教授总结道:对特定群体的忠诚和普遍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你如何界定忠诚,是独立的忠诚(independent loyalty)还是衍生的忠诚(derivative loyalty)。更深层的原则性分歧在于:人怎样为人?怎样作为道德载体存在?我们可以认为,我们首先是个人,其次是所属群体的成员。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所有义务来自于自愿缔结的契约的选择。或者,我们是被我们的家庭、社区、国家所建构的个人。作为个体,我们有所选择;作为生活环境与背景建构的道德载体,我们亦有所选择。这两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

 

组建全球道德课堂,塑造世界公共话语

    “有了清华大学这门课,我们在短时间内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想像。”课程结尾时,桑德尔教授说。然而,相比现状,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他说,“正义”课的上线只是第一步。他很欢迎世界各地的学生借鉴类似的话题、材料与教案,根据本国情况加以调整,继而就道德伦理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下一步,他希望世界各地的学生能以现有讨论所得为基础,组建一个全球课堂,借助技术支持跨越地区局限,讨论道德与正义等话题。

    “如果能够如此,我们面临的将不仅是本科教育的历史性时刻。也许我们能够为全球范围内公共话语的塑造提供崭新的可能。在国际政治与外交的历史上,这类全球公共话语至今前所未见。”迈克尔·桑德尔教授说。